AI

今年很多电影人恐怕不敢拍电影了

电影不光“饺子”,也不是“饺子”。

刚刚北影节结束,五一档马上要开始了,整个产业似乎都热闹了不少。但是这种“热闹”是不是一种限定的“假象”,其实是非常关注的问题。

因为从大盘来说,春节票房补录过后又回到了2000万上下。五一档虽然扎了将近10部电影,但似乎也没太多人看好这个档期的市场前景。

北影节“饺子”出现的频率很高,的确饺子成为了2025年截至目前整个市场绕不开的两个字。现在的电影和“饺子”很贴切,因为饺子被中国人赋予了太多形式上的意义。“吃顿饺子”成为节日专属,但实际上饺子是面食,面食是主食,它应该只是日常饮食的标配。

电影同样应该是普通大众日常娱乐消费的一种形式,但现如今电影逐渐成为了节假日“专属”,整个产业都进入到了一种恶性循环当中。但比起市场环境的恶劣,现在最害怕的是开机项目(有效填充市场的商业电影)锐减。

最近也有业内人开玩笑说今年电影人恐怕不敢拍电影了,全在“向下兼容”。一旦电影项目减少,那么整个产业就需要更长周期回血。

image.png

电影的对手从来不是电影本身。

image.png

前几天在博纳怀柔产业园的一个活动上,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说现在电影+剧集+短剧组成了一个2000亿的市场,电影需要面临的是2000亿市场的竞争格局。

现如今电影是一个400-500亿的市场体量,最高的时候600亿。所以整个产业过去一两年时间很大精力都放在恢复600亿体量上,但观影人次的严重流失让600亿电影市场恢复的无比艰难。

那么这个问题最关键的在于观众没了,观众之所以没除了电影本身的问题,最直接的原因在于观众娱乐消费方式非常多元化,它的精力不会集中在电影身上。所以,电影市场长期疲软,除了经济环境不好,核心原因是观众对电影关注度下降。

另外一个原因,出在电影本身,就是创作者和市场的观念“错位”。但这个问题其实很难调整,因为电影既不能完全迎合市场但也不能不懂市场。想要取得平衡,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中国电影过去20年其实都是“仿好莱坞路线”,大力主推类型片。但现在的问题是,普通观众对好莱坞都没太高期待了,那么对这种电影本身自然也比较麻木。无论是工业大片还是复合类型片,观众的期待都不高。

因为期待不高,所以观众在产业内部来看就变得很“挑剔”。而且春节档《哪吒2》成为影史级别的超级爆款,当然会让观众对电影的期待值拔高。那么除了满足观众越来越高的期待,很关键的一点也要明白电影观众要什么。满足期待是变量,明白观众喜欢是定量。

在前不久的活动上,张冀表示未来电影更喜欢的是传统文化,实际上这个是类比出来的。相比所谓的“爆米花文化”,传统文化是有根的。

image.png

其实现在再复盘《哪吒2》,观众看到底是什么。其实是一种“骄傲”,是传统文化的骄傲,是民族自豪感的骄傲,是视效大片下被包裹着可以被解读的隐喻的骄傲。正是这种“骄傲”让电影的票房不断裂变。

此外,在接收采访时,江志强表示如今的观众更喜欢年轻人的故事。其实就是不说教、不套路,和自己同龄又同频的故事。但如果我们回看过去这两年不少现实题材的作品,是不是做到了不说教、不套路呢?

所以面对观众消费观念的改变,最重要的是创作者思维的改变。但如果这个转变周期过长,年轻观众进一步流失,可能市场又会剧烈变化。

image.png

现在产业像个登山队,都想登顶,但往往在中途“返航”。

image.png

今年电影市场的确证明了市场最高海拔足够高,放在全球电影市场来看,单一市场20亿美金的体量是无法想象的。但最高海拔高并不代表平均海拔高,今年除了春节档只有4部影片票房过亿,两部国产两部进口。

即将到来的五一档,尽管有10部影片扎堆,但是并没有被多少人看好。虽然很多人将这个原因怪罪于《哪吒2》的虹吸效应,但这其实并不公平。的确,全年有57%的观众一年只去影院看一次电影,这一次性消费往往贡献在了春节档冠军身上。

但是不去看《哪吒2》的观众就一定去看《向阳·花》吗?未必吧。但看了《哪吒2》对看电影有了兴趣,观众可能会因为这种兴趣去看《向阳·花》,这才是这个产业相对正常的逻辑。而且春节档,《哪吒2》之外《唐探1900》、《封神第二部》、《熊出没》也都票房相对可观。但不能说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体量,就怪罪于《哪吒2》的虹吸效应吧?

image.png

电影产业冷热档期过分不均,这已经是一个长期症结。因为冷档期惨淡,工作日大盘一度跌破2000万,就会让越来越多的电影不敢选择冷档期。而现如今已经不光是周末档惨淡,而是清明、五一这样的中小档期也开始“感染”。

现在电影可以称为档期的就剩下春节、暑假、国庆,对于全年400部电影来说全部挤在这三个档期吗?不现实。可是勇闯周末档,应对的则是2000万上下的大盘。

所以,档期问题成为了影片市场风险过高很大的原因。黄金档期需要的不仅仅是影片质量过硬,还需要非常高的宣发费“入门券”。而周末档宣发费相对合理,但票房产出非常有限,可能最终不光亏本,连宣发费都赚不回来。

这两杯“毒药”就摆在所有人面前,所以只能喝下自己觉得没那么“毒”的一杯去赌。

去年暑期档多部大片市场失利,导致市场绝望情绪很高。而今年,江志强认为关键还在暑期。如果有多部影片冲出来,票房在20-30亿这个级别,那么对市场就会有利好。因为《哪吒2》的150亿是奇迹,《唐探1900》的36亿是希望,产业绝大多数时候需要的是希望而不仅仅是奇迹。

但实际上除了20-30亿体量的头部影片,市场也需要1-5亿的“中流砥柱”。当中小档期第二梯队和周末档不断能够产出1-5亿体量的影片,整个市场才算是一个相对健康的市场。但春节档过后只有4部影片票房破亿,这个情况肯定是不健康的。

image.png

产业化需要根据市场倒推制作。

image.png

在《红海行动》上映前采访于冬时,于冬当时就阐述了博纳坚持的大制片厂制度,根据上映周期倒推制作周期。但实际上除了周期倒推,电影也需要根据票房目标来倒推制作成本。但《红海行动》的2018年和《蛟龙行动》的2025年,中国电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的市场一方面是推升成本,这主要集中在超级头部身上。无论是制作还是演员,无限叠加,力保电影的市场前景。这种电影一出来就是头部,但头部体量并不意味着头部票房,一旦电影不达市场预期,其实市场回报还是有压力。

另一方面是限制成本,就是原本1-2亿投资的影片可能因为整个市场环境不好,将制作成本锐减。这种情况更多其实集中在8000万到1亿体量的电影,可能最终以6000万上下的成本制作。这种“降本”能否带来“增效”未必,很可能“降本”也会让市场体量下降。

但除此之外,其实投资环境里还有一点就是开机项目锐减,志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找不到合适的项目开机。

一方面这两年投入市场的电影风险过高,一旦亏本就会反作用于公司接下来的项目进展。另一方面开发中的项目判断不好市场喜欢,在制作上可能逐渐跑偏,从根上出现问题。

在北影节的活动上,姜文有一段发言。大致意思是很多电影打磨时间太短,拍的太快了。这句话肯定有道理,像《哪吒2》打磨了5年时间,结果是好的。可是很多项目打磨的时间太久,出来之后发行已经“过时”了。所以,打磨关键不在时间上,也在功夫上。另外,如果让本土电影放慢制作节奏,那么目前市场的空档如何填充?

image.png

本来市场就存在“片荒”,结果本土电影个个希望打磨五年,那么“片荒”是否会带来更多观众流失,这也是一个关键问题。这又回到了电影是在一个2000亿大文娱市场竞争,除了600亿电影市场,剩下1400亿文娱产品都希望快速分割观众的消费时间。

今年北影节产业论坛,我极力推荐Trinity CineAsia联合创始人兼执行总监塞德里克·贝雷尔参加,原因是希望Behrel能从欧洲市场为中国市场提供一些建议。

贝雷尔先生表示,提升影院的观影体验和降低票价是吸引观众重返影院的关键。从终端来说,这可能确实是唯一的办法。而在前段,先理清逻辑更关键。否则混沌的市场,今年确实会让很多电影人不敢再拍电影了。


相关文章    更多>>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