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盼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终于上映了,除了抢到7月23日全国百场IMAX点映票,还在周末冒着瓢泼大雨二刷巨幕版,这种激动热切的观影心境对于我来说是少之又少。一个小小魔童竟然搅动了些许清淡的暑期档,上映五天就超过了《大圣归来》所保持的中国动画片最高票房纪录,破了10亿,令人惊喜。
之前就在影院看过预告片,邪魅烟熏妆配上沙哑烟嗓儿的小破孩儿,言语凶悍却个性生动,完全颠覆了印象中那个眉清目秀的白净童子形象,有一种陌生化的新鲜感,有人说“丑萌”,有人说“小颓丧”,这倒引发了我的好奇心,80后的饺子究竟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哪吒呢?
追根溯源,哪吒最早起源于元代神话典籍《三教搜神大全》,是道教护法神。众多影视剧中活跃的哪吒形象多脱胎于明代白话小说《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哪吒闹海》了,红色小肚兜,标志丸子头,颈戴乾坤圈,臂绕混天绫,脚踏烽火轮,手持火尖枪,闹海伏龙,三头六臂,英气逼人,哪吒俨然一个正义感爆棚的少年英雄形象,主题昂扬,基调悲壮,色彩明亮。
《哪吒闹海》电影剧照
某种程度上,哪吒成了“叛逆”的代名词,无论是关注边缘人的《青少年哪吒》,还是绿妖的小说《少女哪吒》,都是用哪吒的反骨精神做寓意。老实讲,这种带有血亲关系的弑父叛逆甚至比对抗君权的齐天大圣来得更为猛烈、尖锐。
而40年后的新版“哪吒”法宝样样不少,超强力量感依然威力十足,原版两组对抗性的人物关系却被大胆改写和重构了,父子关系由冲突走向了互动融合,哪吒和敖丙这对势不两立的仇人也变成了亦敌亦友的关系,形成了火与冰的一对CP,本是混元珠投放到不同母体的兄弟,并把灵珠与魔丸对调,哪吒阴差阳错成了桀骜不驯的混世小魔王,而敖丙则是灵珠附体温柔如水的翩翩美公子,阴与阳,水与火,善与恶,混元珠一分为二最后又合二为一,这与古人智慧的道家哲学思想不谋而合。
哪吒与敖丙(火与水)
相较于四年前《大圣归来》对于《西游记》的改编,《哪吒之魔童降世》有过之而无不及。原版中哪吒自刎,削肉剔骨,还于双亲,这些过于决绝刚烈的悲剧情节被删除了,挑战父权的极致行为反而柔化为现代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平等、尊重、爱护,甚至父亲对哪吒鸡汤式的鼓励:“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算,永远不要放弃”,立马让我联想到《银河补习班》中的马皓文。
哪吒父母
当回放中,父亲愿意为儿子牺牲自己的生命,成为影片中最动人的一幕,舐犊情深的中国好父亲和原版中大义灭亲冷酷无情的李靖形成了强烈反差。而这一幕也形成了对哪吒爱的教育,促成了他的觉醒和成长,甚至最后哪吒反过来感恩父母,主动担当,控制自己身上的魔性,逆转成为一个拯救陈塘关百姓的顶天立地的少年英雄。这种“牺牲精神”不仅发生在父亲身上,还有“唯一的朋友”敖丙,关键时刻用万龙甲抵御天劫雷,加上哪吒的师傅太乙真人,他自损几百年的道行,用七色宝莲保住了哪吒和敖丙的魂魄。大家齐心协力对抗的是天命,是早已被安排的宿命,原版哪吒对抗的则是强大的父权权威和恶霸势力,是具象的二元对立。
天命是抽象的,没有具体的敌人,哪吒拼命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更多彰显出一种强大自我的存在感,充溢着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热血少年气,洋溢着浪漫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由此也引发出一种绝望抗争的悲剧感。敖丙也一样,万龙甲是荣耀也是束缚,当他背负起龙族所有希望的时候,这种沉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与自我的矛盾冲突让当下许多被“爱”包围的独生子女感同身受。
影片中没有绝对的反派,也没有绝对的的善恶之分,就连出身妖族的申公豹都有感于命运的不公,并且说出了一句现代命题的名言: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样努力都无法搬动。这比《白蛇:缘起》中黑白分明的反派要丰富立体,和实际的复杂人性更相符合。“成见”是关乎每个人的,在个体和群体的关系中,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能被孤立、被误解,但内心却又渴望被理解,被接纳,被认同。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前后形象对比
就像哪吒从小被认为是妖怪而被孤立,外表顽劣不堪,火爆易怒,内心却极度脆弱,带着极其敏感的孩子气,容易受伤害也容易被感动,渴望有朋友,也渴望成为被人敬仰的大英雄,强硬凶悍、不服管教只是自我保护的外壳,喜欢踢毽子、捉迷藏、玩游戏也属于孩子的天性,这和当下独生孩童的孤独状态并无二致(虽然哪吒是三太子,但是为了突出哪吒缺少陪伴的孤独感,金吒木吒在影片中均未出现,也未交待;对敖丙的处理也一样,因为龙角被视作异类被人族排斥,从小到大同样也没有朋友,完全呈现的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和心理状态)。
最终,哪吒和敖丙联手以敢作敢为的行动打破了世俗的成见,逆天改命!获得大众认可。女将领殷夫人也是反传统的,但却顺应了当下女性力量崛起的潮流,同时也映射着现代职场女性的两难困境,身兼母职和守护陈塘关重任,她疼爱哪吒,抽空和儿子踢毽子,却又不得不返回战场斩妖除魔。
《哪吒之魔童降世》宣传图
看到最后,突然明白,原来这是一部罩着神仙外衣的热血青春片,亲情、友情、师徒情一个都不少,人情味浓郁,接地气,和当下观众的现实生活处处呼应,从不同侧面满足了年轻观众对于现代理念的诉求,唤起大众对家庭、亲子、教育、成长、身份认同等话题的情感共鸣,尤其是对自我个性的执着追求,不服输不认命的抗争精神引领起大家亢奋的少年心,燃。
也有人说这样世俗化的改编失去了哪吒原本叛逆的锐度,但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哪吒,电影是世相的一面镜子,面对的命题也需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主题变化而变化,就像《画皮》当年所取得的成功就在于对三角恋婚外情的透视和思考,由而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这是给当下神幻IP故事片的启示,无论怎么上天遁地变形超能,都要有时代精神的指涉和注入。
从故事层面来讲,影片融神幻、青春、励志、喜剧、动作为一炉,极大程度地满足了观众的娱乐需求,人物性格色彩丰富,极具个性魅力,完成度相当高。太乙真人既是讲述者,又是参与者,他见证了哪吒的成长,并保住了他的魂魄,贯穿始终,而且还承包了影片大部分的笑点,说着川普骑着小飞猪嗜酒如命的胖子自带喜感,完全人性化的神仙下凡,彻底颠覆了我们印象中仙风道骨的师者形象,亲切如我们身边善良又油腻的大叔,和有点口吃的申公豹犹如一对说相声的逗哏和捧哏,指纹解锁、虚拟回放则网感十足,充满了现代趣味性。
《哪吒之魔童降世》海报中的太乙真人
对于村民群戏的夸张描写更是带着香港无厘头喜剧的基因,古灵精怪的熊孩子哪吒瞬间让人想起了《绝代双骄》中恶人谷的小鱼儿,而哪吒和敖丙这对少年英雄的反差设计不就对应着武侠江湖中的“小鱼儿和花无缺”嘛,对于看着香港影视剧长大的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小爷无聊时作打油诗朗朗上口,打斗上又活用“变身术”,增添了不少笑料,哪吒鬼马爱整蛊的顽童性格也展露无疑,又酷又拽又皮,邪真有趣爱面子,生动极了。
就连配角的设计也是独具匠心,又兼具民间特色,比如唾液泡泡能石化人的海夜叉,爱斗嘴的青铜器结界兽,话唠长生云,个个活灵活现,还不忘用李府家丁的形象向老版动画片致敬。整部影片叙事流畅,逻辑清晰,节奏紧凑,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断升级,从混元珠-哪吒降世-哪吒戏耍村童-哪吒学艺-哪吒活捉海夜叉、结识敖丙一直推至生辰宴高潮,冰与火之战,共抗天雷劫,达到顶点,精彩绝伦。
最后讲讲视效,不夸张地讲,新版哪吒的3D动画达到了一种审美惊奇的效果,水、火、冰、云、闪电的特效逼真,呈现出来一流质感的工业化水准,让人身临其境。画面时而唯美,时而磅礴,时而阴沉,尤其是龙宫炼狱震撼惊人,各种狰狞怪兽在海底游弋,龙须在水波纹中游动,与原版美幻斑斓的水晶宫形成鲜明对比。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美丽画卷
另一空间山河社稷图则展现出世外桃源的美丽画卷,将女娲娘娘的法宝和神笔马良的创意相结合,想象力丰沛,还有许多有趣味的现代性,犹如游乐场的激流勇进、水柱过山车,莲花朵朵,鱼儿穿梭,美轮美奂,童趣盎然,提供了一种浸入式的体验感。从虚拟回到现实也不乏美景,哪吒和敖丙在夕阳西下的海边踢毽子的画面,小友嬉戏,美好温馨,令人赏心悦目。虽然导演对于最后高潮戏中的日月交替、斗转星移的宇宙宏大景象未能展现而感到遗憾,但已然超出期待。
纵观全片,《哪吒之魔童降世》并非十全十美,但是在故事、人物、主题、环境、细节、视效设计等各个环节上,都达到了一个世界级主流动画大片的标准。就像逆天改命的哪吒精神一样,电影的逆天改编创造出一个全新哪吒的时代版本,彰显了青年电影人勇往直前的创造力。
不仅给当下观众周全的代入感和审美娱乐,而且获得了一种被鼓舞的精神力量,可谓继2015年《大圣归来》后又一支中国动画片的强心剂,大大提升了国漫崛起的自信心,而第三个彩蛋出现的“姜子牙”预告片则昭示着封神宇宙,气场全开,以哪吒为首的古代神话英雄系列大片已然拉开序幕。稍有遗憾的是,结尾有点不过瘾,哪吒用莲藕复活的奇幻景象并未出现,哪吒和敖丙下一步的命运又将如何?严重期待一下“哪吒”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