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档盘点:数据透视下的冷热博弈与行业变局

image.png

image.png

从体量上来说,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总票房仅为3.78亿,就是一个普通周末档的水平,相较去年同档期8.42亿下滑超55%,除去疫情影响和2023年仅一天档期因素,创下近十年清明档票房新低。这又让小艾想起了去年的端午档,同样是三天的小长假,也仅3.83亿,是除2022年之外近12年来的最低。也比“艾维电影”之前预测的5亿缩水不少。

与市场的冷清不同,在影片供应上,却表现出业内对于清明档期的异常热呼。包括档期前2天,之前共有17部新片扎堆定档,后变为11部。题材涵盖现实题材、动画IP、悬疑犯罪等多种类型,这明显是对档期的期待。

微信图片_20250408095250.jpg

无奈定档的都是些小体量影片,而档期市场却呈现“片多不叫座”的尴尬局面。在票房前三甲的影片中,只有两部是新片,第三位置还是被春节档影片《哪吒2》占据,票房为7200万,占档期票房的19%,排片占比12.7%,场均人次却是最高达9.4.排在第一位置的是《我的世界大电影》,票房刚破亿,为10572万,占档期票房的28%,排片占比20.5%,场均人次却只有9.2.而票房前十的影片中居然有两部春节档的影片。

之前,从清明档期的预售表现来看似乎还算不错,数据显示:至4月4日12时,含点映票房已破1亿元,显示观众对档期影片存在一定期待,但最终长假期间观影热情并没有爆发,票房转化率不足,暴露出内容与市场需求的错配。

从影片表现来看,真人动画+游戏IP影片《我的世界大电影》领跑,成一家独大之势,但优势不大,与第二名只差二千多万。清明档期一直有外片当家的说法,今年也是如此。作为好莱坞擅长的动画电影,《我的世界大电影》改编自全球知名游戏《我的世界》,原作游戏全球用户超10亿,中国玩家占比近30%,可谓IP基础坚实,其合家欢的故事定位确实抢占了玩家和影迷以及亲子市场,这也是近期好莱坞影片在内地表现较好的一部了。

从11部影片上映后的票房表现来看,似乎没有抢眼的,从题材上来看更多是关注小人物与社会边缘群体,《向阳·花》、《不说话的爱》以及《阳光照耀青春里》虽然角度新颖,但受关注程度并不高。

从市场来看,确实存在供需失衡与结构性矛盾。有院线业务人员反映:作为一个不大的档期,常年定档的影片也就6-8部的样子,但今年前期扎堆定档了16部,后改档剩下11部, 创历史新高,而从质量与票房体量来看,并没有一部头部大片,光有数量没有质量的影片注定与观众期待相距甚远。

从实际的市场表现来看也是如此。票房前六的影片差距也不大,没有呈现一强独大的二八格局,这也反映出市场缺乏具有足够体量影片的带动作用,抑制了市场的观影热度。

这是档期影片供应的软肋,反映出片方尤其是大体量影片的片方的定档焦虑。前期是因为《哪吒2》的超火爆忌惮与其硬刚,后期又因为市场过于冷淡,生怕不起水花,选择等待。而当清明档来临时,大片还是在犹豫,中小影片却都想挤进档期碰碰运气。(“艾维电影”今天第二条推文进行了分析 )。

但观众的逻辑就这么简单:有好片就看,没好片就不看。况且现在票价也不便宜。而且这样的逻辑有不断被强化的趋势。

image.png

说到票价,这是今年清明档期创新高的指标,平均票价竟然达到了40.7元的水平。小艾不理解片方和影院为何如此定价?难道清明观影也成了刚需?人们收入增长了还是影院成本提高了抑或是影片投资巨大?其实答案都是否定的,唯一的原因就是片方和影院都有迅速增加收入降低不确定性风险的冲动。但问题是最后观众还是用脚投了票。

当与一些业内朋友聊起对清明档市场的看法,某影院店总告诉小艾:我觉得还是缺少有市场号召力的影片。你看,一部《哪吒2》热了这么久,至今不少人还选择看。我就不明白,传说中的大片有不少,为啥不来填补档期呢?

还有一线城市的大型影城经理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清明档一直进口影片表现较好,像之前17年的《金刚:骷髅岛》18年的《头号玩家》、21年和24年《哥斯拉大战金刚》1、2在档期内都取得了2、3亿的票房,但今年只有刚破亿的一部,显得势单力薄。

而另一位店总则从另外的角度进行分析了:今年清明小长假,由于天气好、气温合适,正是踏青游玩等户外活动的好时机,没有好片也就不来影院了。我观察,本来假日期间白天人流还是可以的,但今年似乎还是晚上人更多点。

另一位小型影城店总表示:我们影城只有5个厅,排不下这么多影片,只能根据市场反馈把票房好的前几部影片排上,其他也就顾不上了。其实影片多没啥用,关键还是要有票房的影片,但今年明显没有特别强的影片。

看来,这些一线从业人员都为市场把了脉,虽不全面,但都是实情,值得行业反思。

有业内专家指出:清明档介于春节档和五一档之间,本身容量有限,片方应科学评估档期特点和市场承载力。片方在定档前要慎重评估,避免题材相近、观众取向差别不大的影片撞车;中小成本影片作为市场补充,可更多转向非热门档期,通过差异化竞争挖掘长线收益。

2025年清明档的“降温”并非偶然,这是不少业内人士的共同看法。电影市场靠影片口碑和舆论带动的影响很大,如果没有一部话题性很大的影片,档期市场就会“群龙无首”,号召力不足,但如果多部大体量影片一起挤进档期,相互竞争,最后也只能是一、二部胜出,这几乎是市场规律。

清明档已然过去,正所谓“也就那样了”,业内都在期待即将到来的“五一档”。去年五一档13.81亿(不含服务费)的档期票房,让人不禁猜测今年会有多少?从目前定档的影片来看已有八部,但小艾觉得都是些中等偏上的水平,缺少头部的大制作,表现好的话会有机会。

但看过去,整个四月份都没有大的话题性影片,市场整体还会处于冷淡期,这样看来,五一档情势还是不确定性蛮高的,除非后续有大制作的影片定档。


相关文章    更多>>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