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棒天使”这个公益性质的少年棒球基地,可见的视频材料不少。其中一段片名为《棒球“孤儿”:最美不过少年笑》的短片,不到20分钟,镜头从2018年3月与天津队的一场比赛开始,以精致的扇形赛场为背景,定格了几个着装标准的小运动员在场上的瞬间英姿,继而逐个展开人物身后的灰色童年故事,最后表达这支棒球队与众不同的励志诉求——有着典型的新闻报道视点,以采访带动媒介化叙事,以放大关键词“棒球运动”和“公益励志”。
许慧晶的纪录片《棒!少年》的切入视角与之恰恰相反,竞技场上神采奕奕的挥棒少年形象在影片尾声才正式推出——还是以战败的结果出现,影片的讲述则开始于两个孩子小双和马虎的黯然离乡,且全片没有一个面对镜头进行人物自述的画面——不管是孩子、家长还是教练。
此片触及丰富的社会内容远远溢出体育与公益的主题,留守儿童、城乡差距、阶层命运、加速度社会等等,然而导演却没有因为怀斯曼式的“不采访、不控制、不介入”方式而采取一种精英式的旁观与中立态度。此片有着清晰的戏剧结构和精巧的人物塑造,剪辑流畅,笑点与泪点并置,残酷与温存同在,是一部难得的兼具可看性和社会态度的纪录片。
曾经就职于凤凰卫视,又拍过独立纪录片的导演许慧晶,在敏锐地抓住“强棒天使”这个纪录片项目时,转向寻找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这也是《棒!少年》吸引爱奇艺参投的原因。爱奇艺总监齐康说,国内存在独立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的两极分化,这部片子带来了另一种可能性,一种类型化的表达,既有社会关照性,又有体育运动为故事载体。
许慧晶之所以有这样的创作转向,是在长时间的创作停滞中反复思考的结果。《一席》的演讲中,他说自己曾深陷这样的追问:纪录片到底能做什么?对拍摄对象到底有何意义?除了呈现问题以外还能做什么?我们是否能够真正帮助到一些人?
1、此棒球非彼棒球
众所周知棒球运动起源于英国,以美国为大本营,特别辐射了亚洲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凸显中产阶层智慧与协作、勇敢与趣味的优雅潇洒的运动形象背后有着深刻的殖民文化背景。同时由于装备、场地以及竞技规则的原因,门槛较高,相比大众化的、直观的篮球、足球运动,它的低对抗性和高智力性特点在中国更是被划入小众运动,起步晚,发展慢。
如果奔着日韩与中国台湾棒球电影中常见的有教养的少年、时尚的情节和亮眼的竞技场面,恐怕这部《棒!少年》会让你大跌眼镜。这里面有的是狄更斯式的底层少年、城乡结合部不规范的拼贴场地、老北京市井气的师徒规矩与情义、靠爱心救济而时时濒临危机的运营团队……人物、情节与视觉指向中全然看不到甲子园(Koshien)的影子,连棒球比赛标准的捕捉击球手和捕手动作的拍摄机位都没有设置,更不用说体现此项运动趣味的盗垒等难度技巧了。
然而此片动人之处并没有离开棒球运动的内在精神:集体协作、分工明确、动静配合……只是以创始人孙岭峰、师爷张锦新以及教练郭忠健为核心的强棒爱心团队结合了中国传统教育,提出了极具中国本土化的棒球精神:爱心以家,师道传承,有教无类。让我们看到在当下愈演愈烈的竞争式的主流教育视野外,一群被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遗弃的问题少年们,有机会重新回归主流社会,重建生存尊严的可能。
强棒基地以“家庭贫困、身体健康”为“录取标准”,从破败边远的各地农村打捞出来一批低龄孩子,以树立价值观为先行教育。孙岭峰相信习得的礼仪和与人说话的方式会牢牢刻进他们的身体。而棒球运动不同位置带来的包容性,使得不管什么样的身体素质和性格特征的孩子都可以根据各自特点来培养并成就自我。恩师张锦新曾经在孙岭峰身上成功应验了这个教育理念,如今孙岭峰倾尽全力将他在少年成长和棒球运动中获得的爱与拯救传递给这个基地的孩子们。
雨果说:“多建一所学校,就少建一座监狱。”孙岭峰回应得更直接,影片中他给众位老师开会时鼓劲:如果没有棒球,我可能就是一个流氓,马虎等人也一样。这里的教练们相信并等待“刺头”马虎的成长,就像他们后来相信并等待“小双”最后的归队一样。
2、两极少年
所以《棒!少年》的视觉主体并非运动,而是以镜像互补的方式,集中在了少年马虎与小双的人物塑造上。两个“事实孤儿”,都有着千疮百孔的原生家庭,一个击球手,一个投手,性格一动一静,两个极端,相互衬托。
影片前半部分的戏剧冲突集中在一身社会混混习气的“游侠”马虎身上,他能否在这个讲究团队精神、需要彼此尊重和协同作战的棒球队里安顿下来。忧郁安静的小双成为这个段落的背景人物,出没于马虎趸天趸地与人冲撞行为背后。马虎经过回乡西海固和美国参赛而迅速成长起来,在后面的段落里他的无理莽撞肆意伤人的习气同他脸上的两团高原红一样一点点被教练们磨掉,他性格中的勤奋主动与善良热情的品质慢慢地在这个团队里凸显。这个时候,心思细腻忧郁沉稳的瘦弱少年小双逐渐走进戏剧核心。
小双自小因种种原因不断被亲人抛弃,令他心事重重的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情绪状态,他品格坚韧,又常常突发脆弱。影片第一个镜头就是仰拍他小小的身影,孤坐在河北荒村乱石岗顶上,眺望远方。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仍然是仰拍他小小的身影,立在一棵巨大的松树下,面向画外身患癌症的二伯呼喊:你不能抛下我不管。美国参赛成就了小双在影片中的高光时刻,但大比分失利又在瞬间击溃了他,导致他跑回老家要守着唯一的亲人二伯,能不能重新归队成为悬念。
前半部分,马虎耍混爆发是常态,他的隐忍时刻会立刻捕捉人心,如外表强势的马虎夜晚一个人睡觉时居然怕黑,需要绑上安全带,抱着大白玩偶——暴露了人物的孩子本性,种种耍宝只不过因为生长在缺少双亲的暴力家庭中,极度缺乏安全感。小双沉默安静是常态,突然情绪失控或主动表达情感,就是影片的泪点。如他平淡地讲述因为自己瘦小被人嫌弃,甚至差点被亲人埋掉的身世,以及后来大哭地向马虎表示:失败了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无不透露着一种令人心痛的成熟。
3、空间落差
影片对人物状态的刻画,除了两相比衬,遥遥呼应的手法,还运用了大量的空间叙事。这个团队一次南下中山冬训和一次上海举办新闻发布会,都没有带上处于顽劣阶段的马虎。影片调动大量俯拍和空镜表现北京郊区这个临建的、随时会断水断电、面临拆毁的训练基地,装着马虎不逊而落寞的身影。
同时对剪的另一空间里,是着装整齐的棒球队少年们在集训和社会活动中突出的集体归属感。哪怕同一集训场上,也利用多机拍摄的交叉剪辑,形成一边是教官“训练成战狼”的集体训话,一边是被罚的马虎自比“流浪狗”的个人抱怨,形成极具喜感的空间对话。
马虎逐渐融于集体之后,他和大家共同目睹了宿舍楼被推土机推倒成一地瓦砾,所有人红着眼落泪,无计可施。他们岌岌可危、经常迁移的训练场所,以及那些他们走在城市边缘的大景别逆光镜头,无不隐喻着这群棒球孤儿现实的空间处境——他们夹在贫困失学的破败乡村与正规教育的现代都市之间。
远赴美国参加PONY小马联盟U11组世界系列赛,首先震撼他们的就是美国普及的职业棒球文化,不仅到处都是棒球场,并且美国职业赛事里规模巨大令人震撼的华丽赛场实在与他们在北京郊区并不规范的狭塞场地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4名主力队员超龄,导致强棒队员在这场比赛中以4人对9人,比赛失利并不意外。
但这群少年时常仰望天空,希望看到的是跨越空间的飞机,而不是被风沙扬起的塑料袋。他们在训练场上背负着画外隆隆建设的打桩声,时时爆发出与小小身形不相符的充满求生欲的呐喊,正是来自于贫富差距带来的命运压迫感。好在有孙岭峰教练不断提醒孩子们:“失败可怕吗?可怕的是不敢再站起来。我最自豪的,是你们把基地当做家。”
这让影片叙事没有落入《弱点》(2009)或者《红粉联盟》(1992)那样的类型片套路——励志主题因一场比赛的隆重获胜而推向高潮。影片在有着《何以为家》(2019)式的社会洞察力同时,更让我们看到中国式的《放牛班的春天》中教育对人性的抚慰与治愈。影片以小双的一句“你不能抛下我不管”作为结尾,表达的却是“强棒爱心基地”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宗旨,所以现实中小双的归队终将成为可能。而这个爱心基地的未来命运,则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持续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