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未来》:哪一条路才能通往家的方向?

微信截图_20250425113642.png

青年导演李睿珺以《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为代表的“乡土三部曲”而引人注目,5月17日,他的新作《路过未来》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一千多家影厅上线公映。在这部入围第70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中,李睿珺延续了三部曲中一以贯之“寻找家园”的故事母题,但这一次寻家的旅途,远远超出了他之前所固守的“乡土”的边界,与社会现实有着更为紧密和宽泛的勾连。

家,这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义极为丰富的字眼,在李睿珺的故事中也有着多重的身份,是栖身的住宅,是文化的传承,是血缘的关系和情感的归属,也是故事的原点。从一个家庭内部的变故入手,以小切口管窥大历史、大时代,已经成为李睿珺叙事上突出的个人风格。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以两个裕固族少年兄弟的返家之旅,对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之下,传统亲近自然、逐水游牧的生活方式日渐消亡的诗意惋叹。而《路过未来》则是在耀婷(杨子姗饰)为把家人接回深圳,拼命赚钱买房的经历中,达成了对滞留在乡村与城市之间,回不去也留不下的农民工群体的现实关注。

看完《路过未来》,不自觉就会忆起90年代初风靡全国的电视剧《外来妹》,这部描写走出乡村的年轻人在经济特区奋斗拼搏、实现价值的励志/逆袭故事洋溢着标志了一个时代的昂扬/躁动与兴奋之情,那是属于耀婷父母亲的青春年代。这样的联想源于当年求学时在回家与返校的绿皮火车上,与人山人海的“民工潮”一路同行的深刻印象。

微信截图_20250425113723.png

挣脱了土地的羁绊涌进城市的“人潮”,经历和参与了改革年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步伐。潮起潮平,当这个在当今大众文化和媒介视野中几乎透明的群体,被李睿珺重新呈现在银幕之上时,仿若当年父母年龄的“耀婷代”才发现,不管她们的名字中有多么强烈落地生根的渴望(耀婷/要停),无家可归的惶恐几乎是未来等待着自己的宿命。

与父母辈不同,出身在深圳的耀婷天生就断绝了与乡土之间情感和文化上的联系(只有领身份证回去过一次),尽管蜗居的小屋抵挡不了地铁经过时的震动和噪音,但并不缺乏家的温暖和安全。制造业的萧条让父母双双失业,临时的“家”再也难以为继,举家回到乡土(甘肃高台),是已经年老体弱的第一代农民工唯一的选择。

微信截图_20250425113735.png

遑论耀婷,即便是父母,要在陌生多年的乡土社会重新获得的文化与身份认同,都难以如愿(错认辈分/干农活伤到自己/名下没有土地)。重新获得城市的接纳,让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成为家,是影片赋予耀婷所代表的农民工二代共有的愿景。

李睿珺在这个由他自编自导,具有鲜明个人色彩的故事中,对耀婷和她伙伴们的未来,给予了悲观的表达。正如买房的愿望受阻于高企的房价与卑微的经济能力,想依靠颜值嫁为人妇的努力凋零于突发的整容事故,不惜以身试药换取报酬的冒险带来的是凶险重疾。摆在耀婷面前的仿佛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像工友大姐(李勤勤饰)一样,每个月一天可以夫妻小聚;然后,像父母一样,在经济衰退的冲击下失业,与城市彻底断绝关系。

微信截图_20250425113745.png

这条与对家的渴望越行越远的路上,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却清晰而沉重的悬置在耀婷的未来,影片也因此有了一个时间关系上看似错乱的命名,路过别人的当下,那就是自己的未来。

所幸,社会底层的人物之间还有着真挚的关爱与互助,失家的耀婷在宿舍工房里,还有着类似亲情的温暖。而与新民(尹昉饰)从虚拟世界走向现实空间的情感认同,更给影片打上了难得的亮色。

擅长于影像表达的李睿珺在这个阴郁的城市故事里,也创造了一个个过目难忘的镜头。逼仄隔绝的空间构图是耀婷与新民所处环境的暗示隐喻,在广为称道的深圳世界公园旁一气呵成的航怕长镜头之外,两人在这个城市的最后一幅图像尤其让人感慨,镜头缓缓摇过城市的全景,耀婷与新民相对无言。

这是他们生长的地方,这是他们建设的地方,他们自己的命运,却如这栋没有完成的高楼,没有任何装饰的裸露在半空。耀婷和新民的后来会怎么样?李睿珺用开放的结尾,给予了观众自由的遐想。

微信截图_20250425113806.png

不甘心回到乡村,又难以安身于城市,成为真正的“新(住)民”,作为一部聚焦“农民工二代”现实困境的影片,《路过未来》切中的是当下时代城市“异乡人”共同的心理焦虑。绝非仅限于社会底层,这个离开了原生社群关系、生活空间和文化身份的庞大人群,对现实的“安居乐业”和未来的归属保障,有着更为强烈的渴望和预期。

潜藏在城市生活表象之下的普泛情绪,它们演化成该“逃离北上广”还是“回到北上广”的无尽争论和两难之选,浮现于《流感袭击下的北京中年》字里行间对生命脆弱的无奈和未来岁月的隐忧。

微信截图_20250425113816.png

从这个维度上,《路过未来》达成了与当下时代和观众广泛性的对话,有些意外的是,这部在上映之前就颇受关注的影片,却并未获得一致性的好评。个人认为,这一方面是影片自身艺术电影的属性,注定无法象商业类型化电影一样精准地提供抚慰人心的效果,其次,在离开了自己熟悉的乡土世界之后,李睿珺对于深圳城市的文化肌理和“农民工二代”的情感心理状态还欠缺血肉相连的体感和准确传神的掌控。

值得指出的是,这部讲述“寻家”故事的影片本身,也完成了一趟产业意义上的“寻家”之旅。在中国艺术电影尚不具备与商业影片正面抗衡的背景之下,《路过未来》在艺联影厅的独家专映,堪称是为合适的影片找到合适观众的有效途径。我们有理由相信,《路过未来》在艺术电影的“家园”不再是路过,而是可以遇见更好的未来。


相关文章    更多>>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