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影院尝试用这样的策略去赢得生存空间

说起影院打造差异化,或许大多数人第一想到的还是高档豪华装修”、“电影氛围和特色”“高端特效影厅”等外在的东西,但经营管理等内在的考虑就不多了。这也就造成了虽然影院各不相同,但总是给人毫无两致的感觉,尤其是放映的影片。其实,对于影院这样的以放映电影为主业的场地,打造差异化,最直接也最简单的还是放映内容的差异化。

同质化市场

目前国内有52条院线及下属1.4万多家影院,它们的所有制性质、规模、地域等都不同,但却放映着几乎一样的影片,最多也就是各家在排场上有所调节。这从根本上说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红海竞争不可避免。

供给侧来说,当前国内影片基本采取的都是全国统一发行的机制,但应该说当期供应的影片不少,而且各部影片在各地的受欢迎程度并不一致,在几十部影片中,精选一些有一定质量、符合影院个性的影片,做特别推荐和营销还是可能的。

image.png

(来源:灯塔专业版)

但一个普遍的现状就是,影院大都围绕着当下“热门”影片做文章,结果往往并不理想。以目前票房势头最高的《云边有个小卖部》为例,这部影片虽说是近期人气较高的影片,影院都十分看好,从大盘看影院给到了日均25%左右的排片占比,但实际上座率也仅有5%左右。而同期另一部口碑更好的《头脑特工队2》则相反。虽然都不太高的上座率不足以影响观众购票观影,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大部分影院其实都是随大流地在排片,但由于观众有限,由此造成了与排片占比严重背离的上座率。

从中可以想见,就是在重点影片大一统的体制下,也是有必要进行差异化的排片。其实,有些影片内容质量还是不错的,稍加甄别挖挖影片的潜力,在目前影院均效益低下的时候,就显得极有可能也有必要。对于每家影院来说,将打造差异化,落实到日常的影片排映和营销中远比一味的抱怨没好片更实际些。

➥影院差异化排片

影院的差异化就不妨从排片和营销的差异化做起。首先是确定自己的目标受众。由于影院处区域、城市以及覆盖人群多少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和分析自己影院的受众,在排片之前一定要做好市场调查,每天排片场次更改要有数据支持,减少随大流粗放式的排片,在营销上也要根据影片找到适合的人群。

现今,影院不少人都有专业的APP和网站,各项数据查询功能已较为完善,且数据大多是公开透明的。只要有心就能发现隐藏在大数据后面的趋势,包括人群画像、各城市数据等,需要影院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筛选。

更详细的,有些APP还有针对指定影城(本家影城或本影管影城)的影院TOP排名、BCI竞争力指数、MSI会员服务指数、区域竞对影城数据、监测等等。只要能熟练运用大数据,以日、周、月、年、档等时间周期,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分析,这些都可以为影院排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不仅如此,还不时有经典影片的重映或预约放映等。因此从影片选择出发,逐步树立影院的特色形成差异化是可能的。就经典电影而言,重映既能满足观众对情怀的弥补,又可以在别的影院不经意时,做好重点宣传和营销,长此以往就会在人们心里形成一种认知,就像国外的独立影院。

表面上,当所有影片都统一发行上映的情况下,普通观众在选择影院时,往往没什么偏好性,一般是有想看的电影上映了,就近选择一家影院去看。实际上这样做的后果是即使是不错的影片也会招来吐槽,原因就是他们是因为舆论的宣传而去观看,实际上并不是他的菜。如果是因为影院实事求是地、详细的介绍了影片而引起观众观看的欲望结果就会大不相同,尤其是经典影片重映。

image.png

(来源:猫眼专业版)

像去年12月经典爱情影片《爱乐之城》在国内重映,共获票房3176万。由于影片的调性与定位,上映首日,SFC上海影城凭借27.5%的排片,获得了72.8%的票房,当日该影院累计票房13.3万,而《爱乐之城》就贡献了9.7万,位居当日全国影院票房榜第二。随后的三天里,SFC上海影城凭借《爱乐之城》这部影片取得了不错的票房,连续几天位居全国影院的票房TOP1。

当然影院的差异化放映不止重映经典影片这一种,一些小众、冷门影片,同样也可以成为影院打出“差异化”的关键。
在当下的电影市场中,观众的口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的选择越来越趋向于理性,由于文艺作品的多样性,受众审美的不一致性,才构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试图用十几部高票房电影,赢得所有人的喜欢绝对是不可能的事。
因此,影院在确保重点影片的同时,将一部分资源给到主流影片之外的影片,将那些有潜力、有特色的影片,进行针对性地营销和排片,才是明智的。因为当所有影院都在关注重点影片时,小众影片也有其独特的价值以及并不匮乏的受众群体。

➥影院营销

正如此前一位读者留言的那样,对于当下的影院来说,打破靠天吃饭的固有思想很重要,不能只依靠有什么影片上映就排什么,关于影片的营销和引流活动也要做起来了。

毕竟好的票房表现是多方面作用下的,叫好又叫座的电影不仅需要影片质量,恰当的排片节点,还需要相应的营销策略协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让更多观众走进影院。

image.png

以重映影片为例,许多重映的影片同时兼顾怀旧感和仪式性的二元性。《泰坦尼克号》《星际穿越》《东邪西毒》等影片的重映皆是如此,除去影片质量不错之外,重映较好的票房表现也离不开,满足了观众对回忆的仪式感追求。

影院就可以选择一些经典复映片进行独家重点营销:组织活动、针对特定观众组织特别场等,而不是简单的排几场就完事。像近日《你的名字。》官宣7月19日将进行重映,这部影片当年在内地收获5.75亿票房,维持了7年日本动画电影票房第一、观影人次第一等纪录,就可见其票房潜力,小艾注意到,已经有影院开始做这部影片的预售活动了。

其实不仅如此,针对一些品质较好的小成本影片,虽不值得所有影院大张旗鼓地去推,但个别影院抓住它,并依托微信群等,举办线下主题沙龙或讨论活动,邀请老师、文学爱好者、影迷等聚在一起,进行交流、沟通,同样会有不错的效果和票房。

image.png
(来源:微博)

对于预约放映这类常态化放映复映片的机制,也可以有选择地进行组织营销。有影院就报名了今年中影的#预约放映 夏日奇预#,并据此推出了关于《宇宙探索编辑部》的放映活动,在影院布置相应的打卡点,结合影片内容进行营销宣传,通过线上平台宣传引流,吸引来不少远道而来的影片忠实粉丝,现场交换物料,探讨影片内容,还实现了好几场满座。


相关文章    更多>>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