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市场,等资本风来

微信截图_20241202100914.png

微信截图_20241202100951.png

总票房达15.27亿元的中国电影五一档刚刚落幕,从6月8日开始,2024年端午档来临。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目前端午档已有9部影片定档,预售票房突破9000万元。定档影片以中腰部为主,目前尚未看到超头部电影。

2024年以来,“缺钱”“资本”或许是中国电影行业提及最多的关键词之一。

在4月底举办的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投融资论坛”上。曾出品《我不是药神》《孤注一掷》等头部影片的坏猴子影业CEO王易冰表示,作为一个制作公司,这两年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缺钱”。与过去“资金多、钱多、项目多”相比,感受上是天壤之别。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黄群飞在上述论坛提及,这几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恢复态势非常好。但与此相反,电影的投资、融资却非常困难,“从去年开始,我们的融资案例越来越少,大家找钱越来越难”。

在5月召开的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电影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中宣部电影局副局长毛羽在致辞中呼吁,让资本与电影更亲近。

他表示,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规范、充满活力的市场,一定是资本青睐的市场。一个仅靠行业自有资金投资的市场,一定是没有前途的市场。电影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资本加持。

微信截图_20241202101006.png

“缺钱”,似乎已经成为行业的共鸣。

阿尤是一位北京90后,他是为电影拍摄宣传海报的剧照师。入行近十年来,他固定跟着几位电影票房超过10亿元的名导,也曾参与过独立电影的拍摄。

在他的感受里,行业从2021年开始越来越冷。过去他每年平均可以跟2-3个电影剧组,从“每天都有活,源源不断拍不过来”到现在已经一年无组可进。

“我会固定跟几个导演,只要他们有戏拍,我就有戏拍。但他们也一整年没有戏了”。缺钱,是他与业内朋友聚会聊天的主题,阿尤有一位曾担任总票房超过30亿元高口碑电影核心岗位的朋友,新项目从年初筹备至今,因为拉不到融资,还在拖。

“找钱很费劲,投资人没钱,也不敢投钱。”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张扬在北京从事影视行业超过十五年,在他看来,电影行业缺钱,在疫情前已经出现。“这个行业不像十年前了,那时什么资本都要进入娱乐市场,有了对比,才有了缺钱的结论。”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被誉为全国“最不差钱”的市场。这一年,涉及影视业的资本运作总值超过百亿,头部公司如华谊兄弟、光线传媒、乐视的运作频繁,争相打造“东方好莱坞”。传统企业皇氏乳业、制造业中技控股也选择跨界影视。

这个阶段的热钱故事有很多,让张扬印象深刻的是,曾有一位跨界做投资的明星,个人资金池达到了10亿元,由背后的投资人出资,前期主投一些中小成本电影,并成功获利。

“当他开始琢磨大片体量,却赶上了行业紧缩,赔得一塌糊涂,后来开始打工还债,老了许多,背后的投资人也早就离开电影行业,专注实业去了。”张扬的另一位同行,过去曾在新三板成功上市,行业遇冷后,从在产业园区拥有独栋办公楼,到现在只剩下一个几十平米的办公区,还在挣扎。

影视行业投融资有多困难?第三方研究机构艾媒市场咨询创始人张毅向南方周末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统计了2000-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投融资状况。

从统计图可以看到,中国电影市场投融资金额在2018年达到顶峰,逼近120亿元,目前不到20亿元,每年投融资数量从2017年前后超过25起,到2021年以后均在5起以下徘徊。

“行业资金缺乏确实非常严重,资金不足、投资不足,这两年比较明显出现。”张毅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最明显的是二级市场的反应,十年前,头部公司风声水起,而今已然风光不再。

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同比增长48.6%,这个创纪录的增速吸引了各方资金进入。这一年

华谊兄弟(300027.SZ)股价突破22元/股,净利润9.76亿元。九年后,其股价仅剩1.75元/股,2019年巨额亏损超39亿元。

同样在2015年,北京文化(000802.SZ)股价一度达到35.99元/股,目前跌至5.48元/股,净利润从2016年的5.22亿元,到2019年巨亏23.06亿元,2023年仍旧亏损2.8亿元。

一位电影行业头部公司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目前行业的资金不足,到了一种得抱团取暖的地步”。由于金融资金进入很少,联合出品的电影越来越多,这一方面可以增加融资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以分散风险。

为体现一家电影公司在资金、制作等环节上的综合实力,主投主控一直是一个“亮肌肉”的方式。过去,一部电影个位数以内的出品方较为常见。近年来,联合出品的公司数量越来越多,如《流浪地球》出品方达27家,《热辣滚烫》有31家参投公司,有些电影出品名单多到公映许可证上都打不下。

“体量小一些的电影公司,融资会更困难。”她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微信截图_20241202101019.png

从《中国电影投融资发展报告2021》披露的数据来看,全国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立项项目在2016年达到3839部的最高峰,随后连续下降,2020年下降至2799部,2022年下滑至1878部。

钱为什么不进入电影市场?

原华纳兄弟探索集团中国区总裁赵方在北影节论坛上提到,基本原因两个,一是已经投资的投资方没有挣到钱,二是现在揣着钱、想投资的没有信心,不知道哪个项目是没有风险的。

一位原影院公司高层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缺钱的核心还是投资回报率。现在能赚钱的电影还是少数”。在他看来,电影是一个综合艺术,剧本创作、导演、演员、拍摄、发行、放映,是系统工程,周期非常长。

据南方周末此前报道,今年上映的一部热门影片,结算周期大约是200个工作日。这还不包括前期的筹备时间。

此外,单部电影票房两极分化是行业的特点之一。2023年,《满江红》《流浪地球2》《孤注一掷》合计票房突破100亿,三部电影占全年总票房的五分之一。2021年,《长津湖》《你好,李焕英》票房达50亿量级,《唐人街探案》票房也高达45亿元,三部电影占全年总票房的三分之一。

如今,头部电影依然火爆,但中腰部电影数量明显腰斩。2021年,总票房1亿-5亿元的电影数量为37部,这个数字在2019年是60部。

阿尤认为,在资金缩水的环境下,大公司仍然开得起项目,但“我们拍商业片想和大公司合作时,他们会提出,这个题材必须这样拍,或者必须谁来演,我们才会投资”。

他曾加入过一个剧组,在筹备了近四个月的情况下,投资人却指定了一个并没有档期的演员。“你不把这个演员找来,我们就不投。最后项目黄了,工作人员白待了四个月,一分钱都没有。”而尝试拍小成本的代价是,观众看不见,看不见就挣不到钱,进入一个死循环。

电影是非标准化的产品,票房收入不确定性强,大投入但不能保证有高回报,所谓“一片一命”。在张毅看来,行业投资不足的原因还包括创新不足,“前两年拔尖的头部票房基本是两类,现在大家拿出来的方案,和过去没什么区别,没有说服别人投资的能力。”

这带来了新的问题,从2022年开始,许多电影资金都入局了微短剧市场。与电影漫长的投资周期相比,短剧的剧本创作周期约为15-25天,从开始制作到获得分账收益,只需要2-3个月。

据艺恩内容智库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共上线短剧1400多部,连续两年同比增速超过50%。艾媒咨询发布了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的研究报告:2021年该市场规模是3.68亿元,2023年达到373.9亿元,增长百倍。

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规模是549.15亿元。短剧市场规模已占电影市场规模的大约70%。

张扬已经转型。在他看来,电影行业缺钱事实上在疫情前就已经出现,网大、网剧、短剧等新形态的出现,对电影投资的冲击是巨大的。

阿尤身边不少朋友也已投身短剧和网剧,但他仍在等待。

“现在这个市场非常乱。以前是一人一个碗,大家用自己的碗吃饭就好。现在变成了都在一个锅里,就看你愿不愿意吃。不愿意吃就饿着,愿意吃就赶紧扒拉,这其实很可怕。”

微信截图_20241202101031.png

在连续召开三年的电影投融资论坛上,嘉宾们都提到了资本问题。2021年论坛提及,在资本退潮和疫情突袭影响下,2020年电影资本市场总体偏冷,以电影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九成以上亏损,个别公司亏损高达数十亿元。

《中国电影投融资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2年的电影投融资包含几个特征:复苏进程受挫,产能遭遇挑战;资本市场下行,影视企业承压;私募融资数量下降,大额投资日趋偏少;中小企业持续活跃,融资轮次偏向早期;大幅转向金融机构,融资条件愈发严格。

2023年的报告显示,全国备案立项的影片为3008部,同比增长60.34%。但公开额度的融资中,有7起为千万级别,亿元级别的融资为0.

在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电影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中宣部电影局副局长毛羽提及,真诚希望更多金融、保险企业进入电影领域,也希望各地政府制定更精准的鼓励政策,缓解电影投资不足的问题。

政策扶持上,财政部、国家电影局宣布自2023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免征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下称“专资”)。专资的征收比例为电影票房收入的5%。

这被看作是让行业休养生息的六个月。5%的专资减免,其中2.8%回到了电影院,2.2%回到了制片方。

为何会提及保险资金?好莱坞在1995年就将投资组合理论运用到了电影投资上,吸引了大批保险资金和养老基金进入,一个投资组合中,通常可以包括20-25部风格不同的电影,进而降低投资人的风险。不过,张毅表示,“在中国电影行业,保险资金基本上是没有的”。

张毅认为,影视行业本身就是高风险行业,单片的市场投资环境是否成熟,营销宣传是否到位,电影档期有时候都是看天吃饭,保险就是保不确定性。“文化产品也是可以做保险的,它能做一定的兜底。”

更重要的是,与保底发行等特定的业绩承诺不同,保险资金等社会资金的进入,才能让行业不至于太封闭。但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

2023年,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丕民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表示,如果没有金融行业的助推,只靠影片吸引资金,无法形成大的电影工业,要解决电影融资难,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完片担保”制度。

完片担保,即投资方为保证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制作能按预定时限及预算拍摄完成,而寻找保险方对影视作品拍摄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的融资性保险产品,可以用于规避影视制作风险,保证投资人收益。

在好莱坞体系中,完片担保是电影保险中最为特殊的一类。与剧组成员保险、失误保险等常规电影保险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给出报价不同,完片担保往往是按照预算的一定比例收费。结合《纽约时报》等报道,一部电影的完片担保收费约为电影预算的2.5%-4%。

张丕民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出,在美国,完片担保作为一种融资性担保产品,发展了很多年,早就成熟。但我国的金融体系和美国的金融体系不一样,经常是金融体系和电影制作分开,互不理解,具有投资能力的金融资本,在信任度或自信度上仍有不足。

完片担保方在完成担保前,有关未完成事务的法律文件清单要有规律地更新,同时,完片方需要对项目的财务状况、拍摄进度等进行监控。所以,完片担保制的推进,需要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特别是影视行业专业的法务、财务人才。

如何尽快构建完整的财务体系、法务体系、工业体系,这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张丕民指出,电影产业促进法虽已出台,但促进的措施、实施的细则,以及完片担保模式能否移植中国等内容并未囊括。这些细则的出台,会从政策层面加强资本对电影行业的信心。

原华纳兄弟探索集团中国区总裁赵方在北影节论坛提到,完片担保在好莱坞100年的历史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已有70多年的历史。完片担保公司都需要有非常专业的团队,甚至比制片人更懂得制作管理流程。

这些团队需要非常好地判断剧本质量,知道制片流程管理中所有可能出问题的地方。按天监督,如果今天发现这个超支、超时,马上从计划上看从哪能弥补回来等等。电影行业作为高风险行业,这样独立、专业的机构是必需的。

但赵方也提及,完片担保在中国现在的产业体系和发展阶段中,不能大规模推行。因为法律法规方面有所约束,行业内对完片担保的需求和了解不足,而且中国电影发展的阶段还是导演中心制,制片人在时间、预算上没那么强的控制权。

上述原影院公司高层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资本的本质是逐利,是要发展。电影行业必须要形成一个完整的融资模式,要把中国电影在工业化进程中推进,形成稳定的投后关系,使资本有效地运转起来。”


相关文章    更多>>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