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结算价19.9,这才是真正的惠民政策

整个行业都在反思,如何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

2024年电影市场表现不佳,年票房大盘、观影人次以及单银幕平均票房产出接连下降,这在非疫情年份还是头一次。而相比票房下降,如何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也就是如何增加观影人次,成为行业讨论的热议问题。

没想到2025年第一天就有片方出招了,《“骗骗”喜欢你》和《火锅艺术家》一起把最低结算价降到了19块9.打响了电影票降价的第一枪。在情报君看来,这件事对于电影行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640 (1).gif

电影票价,谁说的算?

关于电影票价的分成,我们在过去的文章中曾经多次涉及,票房在去除服务费之后,还要扣除专项资金和增值税,再在发行方和影院之间进行分账。

而一家影院卖出去票的价格,取决于两个因素。首先片方/发行方会在影片的正式发行通知中,标明影片的最低结算价,这个最低结算价一般会根据城市和放映制式进行区分,例如大多数国产在一线城市的最低结算价40元,二线城市为35元,IMAX或者杜比影院等放映制式的最低结算价可能还会再高5元。

打个比方,一个最低结算价40元的影片,影城虽然可以随意定价,但是给片方/发行方的分账款,最低也得按照40元的分账比例进行分账,因此除非是刚开业搞促销的影院,绝大多数影城定价只会比这个数值高。也正因此,虽然电影票定价的权力在影城放映端,但因为定最低发行价的权力是属于片方/发行方,因此平均票价一直居高不下。

虽然过去几年也曾经有不少影片会有调低最低结算价的操作,但基本都是已经上映2周甚至更久以后进行调整的,降低幅度基本也就是在5-10元左右,并且往往伴随着分账比例的同步调整,希望通过此举来让影院倾斜排片,让这部已经过了热映风头的影片能有一个更好的后续表现,但整体来看对平均票价影响不大。

事情在去年下半年有了转机,国庆档的《熊猫计划》以及后续的《鸳鸯楼·惊魂》,两部影片的最低结算价是30/25元,这种优惠让利的定价让两部影片的最终平均票价落在了33-35元左右,对比去年42元的平均票价便宜了不少。两部影片也都取得了远超预期的市场表现,在情报君看来,这其中优惠票价“功不可没”。巧合的是,两部影片都是猫眼进行发行。而这次尝试,也埋下了后续对票价更“大胆”尝试的种子。

640 (1).gif

为什么要降价?

后疫情时代,电影行业有关于票价太贵的讨论一直在持续。

通过猫眼专业版整理的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平均票价显示,2017年到2022年,电影票价在五年内增加了8元,虽然2023-2024年平均票价没有继续增加,但对比“快餐”“茶饮”等消费赛道纷纷降价引流,电影院一直缺少有力的对应策略。过去国产热门电影一线城市结算价40元,其他城市35元,导致电影票价格常年“打不下来”,维持在42元左右,也因此没有明显的增量观众。

微信截图_20250106102334.png

可以说,票价改革以及尝试势在必行。虽然2023年25%的电影发行方都曾经下调过最低结算价,但从平均票价的数据来看,这种所谓的降价幅度不痛不痒,是无法刺激观众尤其是那些低频观影受众的。

从时机上来看,今年元旦档后也是一个好的契机。一直以来,从元旦档结束后到春节档到来之前的这段日子,是有着“春运档”之称的全年最淡档期,今年从1月2日到1月28日除夕有整整27天,但真正有份量的新片少之又少,可以预见,大盘又会从跨年元旦假期时的热闹迅速降温,回到单日大盘3000多万甚至2000多万的阶段。另外,伴随着学生群体从1月初开始陆续放假,这一群体的观影需求也被逐渐释放,而这一群体也同样是对价格敏感的受众。在这个阶段,用相对优惠的票价刺激观影需求,是一个绝佳的时机。《“骗骗”喜欢你》和《火锅艺术家》这一次主动降低了15-20元的最低结算价,也是给予了影院充分的定价灵活度。

微信截图_20250106102350.png

另外,虽然降低了票价,但影片最重要的关键,还得是要看电影质量。好在选择降价的《“骗骗”喜欢你》公映表现不错豆瓣开分7.2.而《火锅艺术家》点映口碑也非常好,两部影片都属于高口碑喜剧,在优惠价格的刺激下,一定会取得不错的市场表现。从单日票房上来看,1月2日《“骗骗”喜欢你》降价后的全国平均票价已经从前一日的41.9元降到了35.7元,但上座率和场均人次反而是昨天票房榜前十位中最高的,1291万的单日票房表现,也超过了前一日的猫眼预测1152万的成绩,超出预期的表现与降价策略可谓密不可分。

640 (1).gif

电影票降价元年是否会来到?

影院需要更多观众。

为了刺激消费,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过去一年每个重大的档期都会有类似的活动推出,不同省市也都有着不同的优惠惠民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让更多的观众走进了影院。而这次猫眼发行的两部电影《“骗骗”喜欢你》和《火锅艺术家》,是由片方与发行方主动发起新的“惠民”政策。

这一次的“降价”策略来的如此地彻底、突然和震撼。降低票价的同时,观影人次一定会提高。虽然最终总票房的对比不一定每一部影片都会占优,但是在当下影院总观影人次逐渐下跌的当下,市场的确需要“猛药”提振,这也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尝试,相信在2025年会有更多影片尝试。

在情报君看来,无论“降价元年”是否会到来,这种「行业利好行为」都值得被鼓励、被学习。

作为全球银幕数最多的电影市场,目前中国内地的电影市场也需要迎来平价和高端定价共存的格局,从而满足各类观众的需求。当各大档期尤其是春节档不再一味被诟病票价高,更多的人愿意走进电影院,良性循环才是长久生存之道。


相关文章    更多>>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