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宇宙的黄昏,超级英雄的没落

2008年《钢铁侠》的横空出世,开启了漫威电影宇宙(以下简称MCU)长达十余年的统治时代。其通过"电影连续剧"的工业模式,将超级英雄叙事推至全球文化产业的巅峰。然而,随着《复仇者联盟4》创下28亿美元票房神话为漫威第三阶段画下完美句号后,第四阶段伊始的作品却接连遭遇票房滑铁卢与口碑崩塌——从《永恒族》创下MCU史上最低47%的烂番茄评分,到《惊奇队长2》创下2.058亿美元系列最差全球票房的纪录,再到最近《美国队长 4》中国大陆上映首日票房仅3800多万元的失利。曾经无往不利的漫威公式似乎正在失效,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image.png

image.png

漫威成功的核心密码,在于将影视创作转化为精密运转的工业体系。通过"制片人中心制"取代传统导演中心制,建立"创意委员会"统一把控角色联动和“宇宙”建构,构建出堪比科技公司的项目管理机制,这种模式在初期比较成功。

image.png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资本为了经济考虑不断加强作品管控,艺术家天马行空的空间被压缩,艺术创作也就沦为流水线作业。导演沦为了公司的执行工具人,创作的每一步都要符合公司的“宇宙”计划。《奇异博士2》导演山姆·雷米就坦言每场戏都需要考虑多重平行宇宙的可能性,创作难度剧增,他和编剧基本上是在拍摄过程中才逐步理清了电影的思路,甚至在影片拍摄到一半时才锚定了结尾的概念;编剧也成为填格工具人,《黑寡妇》剧本历经了十余次改写以匹配《鹰眼》剧集时间线。

相应的,电影也就成为瑞泽尔所言的“麦当劳化”的平庸产品。叙事形成了套路化,剧本基本按照“主角出现、反派登场、重要人物死亡、浪漫桥段、搞笑元素、高潮场景、片尾彩蛋”的配方进行构造;角色上,漫威电影中新英雄登场需预留大量时间用于关联其他IP,角色塑造的空间被压缩,如《尚气》就被诟病为“复仇者联盟招聘广告”,相比于此前钢铁侠、美国队长等让观众形成情感纽带的老英雄,这些新角色在粉丝心智中几乎只是蜻蜓点水一扫而过,难以形成持续的关注度。就像《美国队长4》中猎鹰一直害怕自己无法接受队长的传承不停强调史蒂夫罗杰斯的名字一样,这些新角色也的确活在前辈的阴影里,没有接过衣钵继续扛起漫威的大旗。

当创作戴上了多重镣铐,故事变得平庸而可以预测,角色变得平面而缺乏个性,观众也就在一次次的重复体验中失去了兴趣。

image.png

近年来,西方为应对"白人男性主导一切"的批评,包容度测试成为衡量电影“优劣”的一项指标,以验证作品是否对女性群体和LGBTQ群体友好。美国电影业在积极迎合这一态势,据南加州大学2025年发表的安纳伯格包容性倡议报告显示:“在2024年票房最高的100部电影中,有54部电影的主角或副主角是女性。这比2023年有所增加,当时只有30部电影的主角是女性。”

漫威也在第四阶段加速推进多元化战略,但这种"政治正确"并未带来叙事进化,反而暴露更深层的创作危机。在《惊奇队长2》中,三位女英雄的互动被简化为"闺蜜逛街式"战斗;《黑豹2》将瓦坎达政治博弈降维成少女成长日记;《永恒族》用5分钟幻灯片讲述黑人同性恋英雄的世纪之恋。

image.png

这种贴标签式的"伪多元化",本质是商业算计而非文化进步。在这种算计下,公司用市场调研驱动创作,每部电影需通过多项包容性指标测试以符合政治正确;创作者用东方主义式的文化挪用取代真实表达,如《尚气》将东方哲学简化为"十环=龙脉"的玄幻设定;角色沦为符号容器,如女浩克被设定为"职场女性+律政精英+社交媒体达人"的叠buff产物。

更致命的是,在追求身份政治正确时,漫威丢失了最核心的普世价值建构。《复仇者联盟》时代钢铁侠"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的悲壮,《美队3》中自由与秩序的思辨,在第四阶段被简化为口号式正确。《永恒族》让天神族为奴隶制道歉和让黑人角色为在日本投放原子弹忏悔的荒诞情节,正是这种价值混乱的集中体现。

image.png

2017年底迪士尼和奈飞分道扬镳宣布两年后终止播映协议,从此发力建设自家流媒体平台迪士尼+。迪士尼公司高管查佩克提出了到2024年平台用户达到2.6亿的跃进式目标,这种激进策略导致大量IP被过度开发用以维持订阅量和拉新用户,漫威作为旗下大IP也“首当其冲”,大量衍生作品的推出导致创作资源被严重稀释。同时迪士尼的主要目的是打造超级英雄的主题乐园,作品质量成为次等考量,增加主题园区的景点和玩具工坊的模具才能更好地转化为稳定的收益。《女浩克》特效粗糙到被观众戏称"绿幕都没擦干净",《秘密入侵》耗资2.1亿美元却做出网游质感画面,质量失控已成常态,这种急于求成的策略也就透支了漫威的IP价值。

image.png

以前的《复仇者联盟》电影像是一个节点,形成一种观众追随漫威电影良久后的奖励机制,但现在这种机制丧失,每个节点之间的内容陡增,节奏逐渐让人感到拖沓,爆发式的情感体验被削弱;同时电影与剧集的强制联动形成观赏门槛,如《旺达幻视》成为看懂《奇异博士2》的前置必修课,《洛基》第二季直接改写多元宇宙基础规则——普通观众被迫完成"家庭作业",否则将陷入叙事迷阵。

据Fandom粉丝报告,虽然漫威拥有比DC更多的忠诚且专注的粉丝,但84%的漫威粉丝对源源不断的漫威电影宇宙内容感到疲惫不堪,影片带来的边际收益正在逐渐减少。同时据迪士尼2024财报显示,漫威电影观众流失率较2019年上升47%,其中18-25岁群体流失最严重,当蜘蛛侠三代同框的新鲜感消退后,再难复制《复仇者联盟4》的狂欢效应。迪士尼+的强势崛起,本应成为整个媒体帝国的第二增长曲线,但急于追赶流媒体红利的战略,却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失衡。

image.png

漫威的困境,本质是文化生产过度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当艺术彻底臣服于资本增殖逻辑,当创作沦为流量数据的奴隶,必然会落入套路化表达的窘境,难以赢得观众的目光。但危机中亦蕴藏转机:《银河护卫队3》凭借真挚情感收获分豆瓣评分8.3的系列最高口碑,《月光骑士》实验性叙事赢得剧迷认可,证明观众并非唾弃漫威,只是厌倦套路。

image.png

漫威第五阶段即将结束,第六阶段以《神奇四侠》为排头兵也被安排上日程,但对大多数粉丝来说这样的“多元宇宙”更像是预制电影,少了曾几何时漫威电影仍有的一丝“灵韵”,或许唯有打破"宇宙"枷锁,让电影回归电影,让英雄重新成为"人",这个曾改变好莱坞格局的帝国,才能在下个十年找到新的方向。


相关文章    更多>>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