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PA二十年:香港电影的转型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实践

1730348347863.jpg

张燕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亿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博士生、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

摘 要:自2004年1月1日CEPA正式实施以来,香港电影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应变到求变、联合到融合的蝶变。20年来,凭依中央与特区政策扶持、产业全链升级、多维创作与全球传播,香港电影进入体制机制创新拓展的新阶段。当下,国家领导人适时提出“新质生产力”理念,“十四五”规划谋定“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战略地位,香港电影得到重塑全球竞争优势、区域协同发展、产业系统升级、内容创新赋能等机遇,这将为中国电影海外传播与电影强国建设贡献重要力量。

关键词:合拍片 CEPA 新质生产力 区域电影 高质量发展

2003年6月29日,内地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简称“ CEPA”)。CEPA是“一国两制”原则的成功实践,是在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规则基础上,中国就内地与香港经贸关系所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性决策,是内地与香港制度性合作以提升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新路径与经贸交流合作的重要里程碑。1自2004年1月1日CEPA正式实施以来,香港电影有效地打开了多元化发展的产业新通路。20年来,香港电影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从应变到求变、从联合到融合的实践探索:政策层面,中央政府与特区政府积极扶持、柔性支援;产业层面,区域联合、全链拓展;创作层面,两地合拍与本土生产花开两朵、各美其美。在体制、机制、模式三位一体创新拓展的新境遇下,香港电影基本形成了持续有效的发展动能与未来潜能。

2023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目标,擘画强国建设与生产力发展的深度融合新方向。“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加上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赋予并支持香港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新时代定位,为下一阶段香港电影生产力的全面提升提供了前行方向,明确了香港电影在重塑全球电影新格局的竞争新优势和关键着力点。凭依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多区域协同的资源禀赋、中华文化的沃土厚植与全球市场的潜力蓝海,香港电影需要强化娱乐生产、商业运营、内涵承载等核心竞争力,以便未来为中国故事高精度创作、中华文化“双创”表达、电影人才国际化
培养、中国式先嗲话电影强国高水平建设等,贡献强劲的区域电影经验与力量。

image.png

20世纪90年代,在好莱坞大片倾销、盗版猖獗、亚洲金融风暴等接连打击下,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香港电影产业陷入萎靡,传统外埠市场、充盈投资和稳定观众盛筵不再。祸不单行,2003年伊始,SARS疫情突如其来,导致电影停拍、院线停业、从业人员锐减,香港电影更加艰难。行到水穷处,CEPA应运而生,内地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向香港电影全线开放,给予香港电影生存发展的新空间。CEPA实施二十年来,得益于中央政府《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以及CEPA多阶段推进实施等多项创见性政策的系统有力保障;香港特区政府累计超10亿港元的支援资金以及“电影发展基金”“鲜浪潮短片竞赛”“开拓内地电影市场资助计划”等超43亿港元的注资计划支持香港电影业的发展;虹吸与涵养效益长效发力,内地庞大市场“增长速度每年保持在30%以上,市场规模和容量呈几何式扩张”3的电影消费市场生态趋于完善,香港电影意识到,“机遇正在于幅员宽广潜力无穷的内地电影市场的开放、影片发行放映网络的跨境开发,以及在电影全球化的压力下,与内地影业相互合作共同制作”4.因而,香港电影将产业重塑与创作转向深度嵌入“把我国电影产业做强做大,使我国真正成为世界电影强国”5的宏大蓝图中。

产业层面,CEPA二十年来,“内地与香港、澳门之间的经济合作正式进入经济一体化的新阶段,三方的合作正从过去那种由民间主导、市场推进的模式,转变为由官方带领、政府协调的模式”6.香港电影强化了与内地电影的全链条衔接,“香港经验”由市场自发与影人个体公司独立项目的单打独斗,进化到相关管理部门推动牵引、行业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电影产业新模式。一方面,作为行业有机组成部分的“影人+公司+影院”三位一体深度协同,挖掘市场潜能、激发产业活力的表现突出:吴思远、江志强、徐克、陈可辛、刘伟强、王晶等众多香港电影人北上发展,在不同职能岗位发光发热;寰亚、英皇、中国星、寰宇、美亚、安乐等企业北上转型,敏锐把脉市场脉搏,创新与内地多类型影视企业的合作内容与模式;UME、百老汇、大地等院线投资发展迅猛,延伸“大文娱”的整体消费,促进服务增值。另一方面,“市场细分+品类细分”的原则策应区域差异化竞争,行业、节展、区域等有机联动,服务香港电影全面复苏与中国电影整体发展:第一,统筹各地创作资源,扶持区域性特色产业环节突出发展。近十年,《西游记之大闹天宫》(2014)、《捉妖记》(2015)、《美人鱼》(2016)、《西游·伏妖篇》(2017)、《红海行动》(2018)、《中国机长》(2019)、《夺冠》(2020)、《长津湖》(2021)、《长津湖之水门桥》(2022)等合拍影片雄踞年度票房前十,7实践了跨区域合作,让负责前期、中期、后期各环节的各职能地区得到百亿级红利,促进北京、上海、杭州、横店等地区电影职能部门竞争优势的育成;第二,品牌活动香港国际电影节有机联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等节展活动,面向内地和全球市场,深耕影片版权销售、技术交流与服务进出口等。特区政府相关部门挂帅、代表企业主导的特色主题香港影展定期展现在内地金鸡百花电影节等各大节展与众多城市,联动推升香港电影传播力与文化影响力;第三,契合国家与区域发展规划,助力中国电影整体持续发展。伴随着2017年国家战略规划的经济共同体“粤港澳大湾区”成立以及2019年“文化创意产业共同体”的定位,香港电影将自身娱乐生产力与广东“中国第一大票仓”的市场吸纳力、澳门丰富的景观资源相结合,以“澳门风云”系列和《毒舌律师》(2023)等为代表的粤语版香港电影在广东得以率先局部放映而后推广至全国,香港电影融入大湾区电影的发展新势能,成为中国电影区域合作与产业共生的又一典范。

创作层面,香港电影的商业娱乐、影人经验与内地电影的美学探索、民族文化等多层面融合,数百部合拍片的“量”变积累保证了香港电影创作的多维“质”变,打造了经验集成的IP序列,进一步增幅“1+1>2”的合作效益,在强调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价值呈现中,增益了中国故事的软话语与硬实力。以类型创作来看,警匪片保持香港电影无出其右的竞争优势,《无间道》《毒战》《暗战》《扫毒》《窃听风云》《反贪风暴》《使徒行者》等系列IP与《追龙》(2017)、《无双》(2018)、《九龙城寨之围城》(2024)等优质影片,广泛影响了新主流电影的叙事模式和全球同类型电影的创作;奇幻片的想象力策应香港电影技术升级,“西游”“狄仁杰”“捉妖记”等系列IP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将视觉、听觉特效发展提升到新的技术高度,促进了内地乃至全球各影视高地的合作联动;功夫片将“叶问”打造为继“黄飞鸿”之后的武打IP,《叶问》系列(2008—2019)和《一代宗师》(2013)在身体奇观的极致呈现中深描家国叙事,在海外市场引发现象级观影热潮;喜剧片和文艺片从香港一隅出发,自《功夫》(2004)到《新喜剧之王》(2019),自《天水围的日与夜》(2008)到《我爱你!》(2023),周星驰、许鞍华、尔冬升等前辈携手韩延、曾国祥、罗耀辉等新一代导演,完成“香港经验”温暖深切的人文情怀接力。在旧曲新唱的创新创作和武戏文写的精耕细作中,香港电影的“情味法理”附丽于中国故事的现实考量和时代质感,内地电影“影以载道”的至臻追求在更加极致的视听体验和更为灵活的市场策略中更好发声。

随着“新质生产力”理念的适时提出,“中国电影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体制优势显著,创作潜力巨大,产业基础坚实,人才资源丰富,市场动能充沛,继续发展具备多方面有利条件”8.于香港电影而言,全新发展命题和关键改革命题与时偕行,产业实践与创作经验的富集累积,呼唤香港电影转向策应数智时代高水平、高科技、高效能的高质量发展,即以人才交流、技术扩散、产业升级等为锚点,以类型创新、市场变革、媒介融合等为牵引,以艺术话语丰富、营销思维转换和传播路径扩展等为应有之义,通过培育区域电影的创新驱动力、文化吸引力、核心竞争力,稳步育成中国电影的“新质生产力”。

image.png

电影《九龙城寨之围城》剧照

image.png

“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9.在政商环境、文化语境、国际视野的多维变革中,CEPA催生了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同频共振的新主体诞生,赋能产业、市场、机制等硬件保障以及类型、媒介、价值观等软实力增幅的“新主流电影”与“新香港电影”的主体呈现。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互动交融,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双向互动,育成一体多面的中国电影生命体与气息相接的中国电影共同体。

(一) 合流后崛起的新主流电影

新主流电影取材于内地承载主流价值的题材内容,采用香港电影擅长的多元类型与娱乐创作,两地电影优长互补、共同协力打造,彰显出新阶段中国主流电影的时代定位与价值旨趣——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商业性和谐平衡以及历史感、现代感、民族感多元一体。“不同于传统的主旋律和商业电影,新主流电影以正剧题材、精良制作、低起点人物、个体视角、国族情怀、认同想象为核心特征,达成主流价值观、大众国族认同想象的融合。”10CEPA二十年流光如镜,映照出新主流电影将市场考量与格局规划、类型趋势研判与产业经验整饬、主流题材商业化与价值认可度提升共冶于一炉的丰富面相。

从市场角度审视,新主流电影的发展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前景乐观。从内在发展动力来看,内地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票房总额占全球票房的23%多,仅次于北美市场,11面对蓝海市场,新主流电影是香港电影谋求发展的不二选择。曾任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会长的演员田启文坦言:“其实我们都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共同目标,就是要市场认可。拍片的时候,我们考虑的是观众和市场……最重要的是拍好一部戏,得到观众认可。这形成一种良性的生态。”12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总榜前十名中,仅有《复仇者联盟4:终极之战》(2019)一部外片位列第8.放眼前30名,仅再有《速度与激情8》(2017)、《速度与激情7》(2015)两部外片分别位列第24和第30.其余均为国产电影,好莱坞电影占前30名总票房比重不足9%。132023年,尽管《阿凡达2:水之道》《奥本海默》《碟中谍7》《芭比》等营销话题热度,但在中国的票房无一突破10亿元大关,难以望及《满江红》《流浪地球2》等破40亿元新主流电影之项背,进一步说明未来数年以内,中国电影的庞大票仓为新主流电影洞开的优势局面应该能够持续,因为观众的欣赏习惯不会突然改变,因此类型多样化、视听高质量、艺术高水准的新主流电影填补生态位机不可失。故此,香港电影参与新主流电影创作是因时而动谋求商业成功和产业繁荣的必然选择。

从创作实际出发,伴随着合拍的深入实施,内地丰富多元的题材、资金和切片细化的市场促使香港电影类型经验与内地文化语境和市场环境相结合,让新主流电影成为“中国故事”的最佳载体。近十年来,将样板戏改编为谍战商业片的《智取威虎山》(2014),有史可依的《十月围城》(2009)、《明月几时有》(2017),取材自湄公河大案和也门撤侨事件的《湄公河行动》(2016)、《红海行动》(2018),改编自抗美援朝战役的《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等影片,在海内外银幕上各放异彩。香港电影的创作经验和影人合作,保证了新主流电影风格迥异而特色明显,而新主流电影的类型生产力、创作想象力、市场竞争力反哺了香港电影既有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与公信力,推动香港电影往未竟的国际传播方向发展,进一步助益中华文化全球传播,达成中国电影艺术的主流文化呈现。

从主体价值反思,新主流电影是两地在磨合中双向交融,消弭意识形态鸿沟的文化实践。CEPA以前,内地与香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左派电影为代表的局部合作,到改革开放以后因应市场需求而推动的广泛合作,两地电影在合作机制、权益博弈等方面艰难磨合、起伏波折,导致众多作品各自逸散在地特色。例如,明显是内地电影风格的《霸王别姬》(1993)、《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明显是香港电影风格的《少林寺》(1982)、《新龙门客栈》(1992)、《中南海保镖》(1994)等。应对南橘北枳的水土不服,以及以往主旋律电影难获观众接受与娱乐满足的难题,两地创作者意识到新主流电影要实现主体新生,关键在于香港电影的类型娱乐优势务必要服务于“中国故事”的多维创新叙述。林超贤导演曾言:“讲中国故事带给我成就感和幸福感”14.香港电影人广泛参与合拍创作丰富多样、充满正能量的“中国故事”,激发了港人从未有过的荣誉感、使命感和创作热情。香港电影商业娱乐、类型优势自觉深植于广博的中国故事与深厚的中华文化中,整体提升了中国电影的价值升维。内地跨越了创作经验不足、市场运维无力、资金匮乏等藩篱,发挥政策引导优势。新主流电影的创作疆域更为宽广,合拍扶持力度积年叠加,仅2023年在国家电影局公布立项77部中,内地与香港合拍就达到60项。在市场增量的相对优势和扶持数量的绝对优势背后,是自回归以降,新主流电影的主体新生与香港与内地合拍的相得益彰。就此而言,新主流电影是香港与内地精神统一、文化和谐的里程碑与见证者。

(二)“归巢”后守正的新香港电影

CEPA实施以来,香港电影呈现出“两个表现相反,却相辅相成的方向——北上拍摄以内地元素表现香港核心价值的创作,以及留在本地的,以半怀旧的气魄,越发深挖本土价值”15.在后者固守本土的执着中,“新香港电影”侧写出在CEPA开放包容框架下香港电影多点拓展的勃然生机。“新香港电影”之新,体现在既秉持经典港片的风格偏好和审美传统,又锐意开拓新语境、新题材、新故事的类型更新;既强调“日常流”沉浸、为底层发声与区域身份的“小我”主体,又展现香港与内地同频后葆有的对现实主义追问和时代性、现代性、人文性价值反思的美学创新;既将“港味”作为文化标识,建构“在地性”特征,又强化“情味”,摒弃回归前后浓烈的身份焦虑与怀旧情结,转为强调有爱、有希望、有光明的温暖未来的文化革新。

在类型更新方面,新香港电影融合情怀消费和新兴话题,填补经典模式的空白,拓展出固有类型的新形式、新角色、新立场,在吸引力法则之外,展现香港电影一如既往的破旧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警匪片为例,自《无间道》以降,“情与义,值千金”的金科玉律颠扑不破,双雄对峙、正邪交锋的二元对立,始终混杂着东方文化与西式观念的融与不融,交叠着情与理、法与义的根本矛盾,“正道线”立场分明,“黑道线”义气千秋,“灰色地带”暧昧而深刻,三者结合屡屡令观众耳目一新。正如著名香港制片人江志强所言,“最好的警匪片还在未来”16.“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警匪类型,在当下已将反黑反恶、反贪反腐、打击毒枭、阻击恐怖分子等正义任务,赋予更广泛的职业种类和公共空间,单一的“警察故事”延伸到消防员、防爆员、禁毒专员、医生等群像故事,面对两难抉择的立体“好人”越来越多,故事更加新鲜生动,海底隧道对峙、摩天高楼对决、公路长途奔袭等新空间的建构和新情节的设计,增加了记忆锚点,进一步增强了影片的新奇程度。而《追龙》《树大招风》《无双》则反其道而行之,延续了《英雄本色》(1986)、《纵横四海》(1991)和《古惑仔》系列从“枭雄”视角出发的经验,以“反英雄”模式颠覆传统,又创新悲情枭雄惨淡落幕的套路,丰富了类型故事的内涵。

在美学革新方面,新香港电影直面更加复杂多元的人文思辨,强化正向积极的生活体验与生命美学,将人性高贵的价值定位到绝对高位。“香港有独特的质感、气味、影像,你很难找到一个如此密集、如此多高楼大厦的地方,而且马路还这么窄。人们川流不息,又是这么井然有序。香港的‘独一无二’性是它的新与旧仍然并存着。”17声色香味可感可触的日常场景塑造了香港电影的现实主义和底层叙事。《麦兜响当当》中排除万难要吃的鱼丸粗面,《功夫》中限时供水的调侃戏谑,《桃姐》中清蒸鱼配青菜白饭的丰俭由人,都是身份自证无处不在的香港意识。通过各种版本的“小人物”故事,新香港电影超脱于区域电影的地缘文化之外,追缅香港人真诚纯善的情缘关系和守望相助的人性光辉,实现家国情思的伦理隐喻和现实主义反思。《岁月神偷》(2010)、《春娇与志明》(2012)、《幸运是我》(2016)、《七人乐队》(2022)等作品,同样着眼于平凡却向上的小人物,都不吝展示新时代香港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普通市民的吃穿住行、家长里短的喜怒哀乐,让香港之外的观众共情“人生而不易,仍需奋斗进取”的积极心态,在阶段性的暗淡蒙尘与苦中作乐中,“一步难,一步佳”,侧写新时期社会支持的外在保障,烛照前方美好生活。

在文化革新方面,新香港电影勇于开辟新的精神与价值成长点,育成“流动的港味”,用更有生命力和驱动力的寻根创作,反抗怀旧的暧昧立场和病态的裹足自伤。于香港而言,孤悬的岛屿景观、新旧杂陈的建筑、多语种的混杂交汇,相携全球饮食的味道集合、多元人口宗教杂处,外向的经济结构催生鲜明的社会阶层,催生了难以厘清的复杂“港味”,矛盾却活态的“港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始终进化自新。相较于香港电影中一度涌现的孤儿、弃妇、老仆、残障人士,新香港电影以“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这是我要的自由,我的黄金时代”的态度开宗明义,“向前看”的行动姿态止息了“过去已去,未来不来”的悲歌。2023年,新冠肺炎疫情后更趋困境的香港电影业渐显文化发展新迹象,在电影《毒舌律师》中,主人公林凉水将浪漫英雄主义和乐观现实主义融于己身,俨然是经典港片《审死官》(1992)“为弱者发声”的讼师宋世杰的继承者,更是新香港电影“不完美的好人”的进行时。仗义执言“打嘴炮”,笑闹之中“求公道”,点亮心灯照彻黑暗的正面设定,是新香港电影广大观众的精神投影。作为香港电影史上最卖座华语电影,《毒舌律师》的成功,标志着新香港电影传承人文关怀、矢志正义的精神内核回归到文化主场主流。

image.png

CEPA实施二十年来,香港电影在本土化创作与两地合拍中多措并举,在建设电影强国进程中取得不凡成就。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面向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和文艺精品化的新质生产力要求,香港电影在区域协同运营、工业系统升级、内容创新动力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从区域协同运营来看,微观上,有别于同为区域电影的东北电影、西部电影、藏地电影等“协同一盘棋,全国制发放”的合作方式,两地合拍电影在香港的本土吸引力有限。例如2023年香港圣诞档期,票房前四名依次为《海王2:失落的王国》《旺卡》《星愿》《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等美日电影,香港电影《年少日记》位列第五,前十中仅有一部合拍片《爆裂点》入围,票房58万港元,不足第一名659万港元的十分之一。18中观上,除了与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重点合作之外,香港电影与作为文化背景和潜在市场的粤港澳大湾区、演艺资源相对丰富的横店、文化事业繁荣的上海等其他区域合作有待全面增强,特别是人员、类型、科技、经验上的广泛协调和深入交流上。宏观上,“内地搭台,香港唱戏”的模式稳固国内市场大盘之后,中国电影以合拍片为主能够部分“走出去”,但国际传播的竞争力、传播力、影响力尚不乐观。

从工业系统升级来看,在政策扶持、市场开放、热钱倾泻的红利期后,香港电影在利益驱动下的投机、粗放、钻营、随意等问题初现端倪,合拍片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动态掌控力不足、人员迭代乏力。一方面,香港电影粗放经营的积习日益显现弊端,“院线设置一度忽略了量力支出的经济学原理。香港电影工业普遍缺乏完善的经营统筹,以致只重短期效益而没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在爆发式发展中,特定类型尝到甜头一家独大,其余影人有利可图闻风而上,“把商业算计、产销成本预估,以及市场调查作为电影创作唯一指标的制片方向”19.极不利于长期发展。另一方面,合拍片对市场动态数据和酝酿舆情的及时反应能力短缺。对比其他国产电影善用短视频营销全面铺开宣传发行,香港电影传统的“跑码头”路演模式明显滞后,适应年轻观众的营销核心和热点失准失焦。此外,当下能够扛鼎香港工业电影的青年创作力量匮乏,市场活跃的仍是徐克、周星驰、成龙、周润发、刘德华、梁朝伟、杜琪峰、王家卫等中老年影人,人才断档态势堪忧。

从内容创新动力来看,合拍片的分众、分类、分域策略亟待加强。部分主流题材身份政治过度书写,局限剧情、人物和叙事核心的吸引力发展;类型创意不足,面向自我的艺术探索和表达失语,小众题材和多元类型、主流电影没有分野;偏向直白的戏剧冲突和悬浮的吸引法则,影响合拍片的精细度、精致化、精美感;性别议题、地域歧视、身材调侃等低俗趣味、庸俗桥段、媚俗取向偶有发生,影响观瞻品位。例如《潜行》(2023)将弱势的妇女、儿童推到被迫害前景,制造过于惨烈的感官刺激。“香港导演无疑掌握某些技巧极到家,尤其懂得以激烈动作制造紧张气氛,但却往往不肯摸索其他方向。他们纵容观众,使观众对密集的刺激过瘾场面不知餍足,自己也往往走进了死胡同”20.其心可察,但其举绝非长远之计。

时至当下,结合“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21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和“目标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22的高质量发展规划,未来的香港电影需要以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为着力点,以期“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抓住机遇、乘势而上”23.

聚焦科技迭代的“天时”,着力实现技术攻坚与协同合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除了广泛深入的内地合作,近年来香港夯实技术实力,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配套服务升级,重点促进产业生态的多维升级,积极推进海外合作。例如,擘画建设世界级影视制作基地,一站式服务制作前端和关键环节,吸引韩国电影《釜山行2》(Peninsula,2020),怪兽电影《哥斯拉大战金刚》(Godzillavs.Kong,2021),美国网剧《外籍之人》(Expats,2024)等现象级商业电影、电视节目及广告来港拍摄;再如,育成完备的影视后期制作系统,伴随AIGC等科技发展的开智广文,香港电影产业定位高精尖,整体趋向转型升级,针对预计2030年达到67.9亿美元市场规模的虚拟制作业务提前全球布局,以领先的模型工具和数字技术将故事活现大银幕。复如,承担亚太地区的电影交易枢纽作用,营销全球版权,将《无间道》《意外》《毒战》《英雄本色》等“IP”化出售,提高原创经典作品的附加值。

锚定区域优势的“地利”,深化文化产业协同发展。CEPA实施以后,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互惠互利,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率先在具备电影产业融合优势的粤港澳大湾区构建新平台。国务院2019年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持续推动粤港澳影视合作,博纳影业集团、英皇娱乐先后在广州设立大湾区总部。阿里大文娱在香港设立“全球第二总部”,实施“港艺复兴计划”。“大湾区电影”概念浮出水面。通过《中国医生》《新闻女王》等影视作品,内地题材与香港影人以“中国故事”的形式更加紧密联合。此外,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要求,并面向“十五五”持续高质量增长的可见未来,香港电影正努力将亚洲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论和价值观深度嵌合到从“地方感”到“国际感”的全球跨域合作中。例如,2023年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美国共同合拍的《巨齿鲨2:深渊》全球票房超3.98亿美元,以“中国主控+国际资源+香港平台”的模式,“将国际资源的合作通过国际制片人把中国电影和世界上最优秀的电影创作者连接起来”24.合力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声望。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人和”,培养高素质集合型影视人才。经以政策,纬以人情,未来香港电影深度创作和创新发展的发力点,是中华文化的特变与耦合以及全能型和集合型人才的育成。正如徐克导演说“‘中国人’不是政治立场,而是文化来源”25.许鞍华导演说“如果我们从中国剥离开,历史就没有意义”26.“香港电影的未来要放在大中国的背景下,作为一分钟、一个代表,也会带动一些变化。”27内地与香港导演将心比心,既创作出新主流电影,又深掘中华文脉完成奇幻巨制,更难得的是语境交融、人心交融、审美交融之后,区域间创作彼此理解,内地影人拍摄了关注跨境学童、粤港两地“走水货”现象的《过春天》(2018),而香港影人拍摄展现内地全面脱贫、青年创业的《一点就到家》(2020)。以人才为核心的创造力是电影产业最关键的生产力,深刻影响生产关系与生产资料的变革,能最为直观地创造“新”,提高“质”,发展生产力。“随着香港与内地影视人才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相信在幅员辽阔、风物各异的祖国大地上,将会有更多艺术精品涌现,推动中国电影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28.

结语CEPA实施二十年来,香港电影虽然一度面临创作想象力与创新力下降、市场运营乏力、传播接受不畅等发展困局,却始终戮力破除文化桎梏和经验束缚,促进人才、资金、科技等资源充分合流,区域产业转型优势显著。在新的历史语境、市场环境与文化情境中,香港电影策应北京、上海、横店等影视高地建设,背靠气息相接的粤港澳大湾区,面朝风大浪急的全球市场,多维面相已成为中国电影的突出景观。面对“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未来的香港电影必须向“新”求“质”,精准把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敏锐捕捉香港自身发展前沿与国家民族精神内核,以区域电影与国家电影深度融合的全新“生产力”,焕活电影创作的创新力、创造力、生命力与竞争力,以期发挥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之长,助力中国故事更好走出去,高效赋能中华电影生命体与文化共同体的全球影响力。

[本文系2023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的北京师范大学领军人才培育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与国际传播策略创新”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台港澳司.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重述文本.(2006-12-20)[2024-04-25].http://tga.mofcom.gov.cn/article/zt_cepanew/subjectaa/200612/20061204078587.shtml.

2 经济日报编辑部.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长新动能.(2024-01-29)[2024-04-25].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1/content_6928827.htm.

3 新华社.400亿元:启幕中国电影“黄金十年”——透视中国电影“蝶变”之旅.(2015-12-05)[2024-04-25].https://www.gov.cn/xinwen/2015-12/05/content_5020187.htm.

4 列孚.后CEPA时代香港电影迷局反思.光明网.(2006-09-23)[2024-04-25].https://news.sina.com.cn/o/2006-09-23/060010088005s.shtml.

5 中国电影年鉴.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北京:中国电影年鉴社,2005:10.

6 陈多.港澳经济年鉴2005.北京:港澳经济年鉴社,2006:436.

7 猫眼专业版.影片总票房排行榜.(2024-03-31)[2024-04-25].https://piaofang.Maoyan.com/rankings/year.

8 国家电影局.“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2021-11-09)[2024-04-25].https://www.cfa.org.cn/cfa/ljwm/dt/2021111201533182723/index.html.

9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23-08-31)[2024-04-25].http://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8/content_6901250.htm.

10 尹鸿,梁君健.新主流电影论: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7):82-87.

11 香港贸易发展局.2023香港影视及娱乐业概况.(2024-03-04)[2024-04-25].https://research.Hktdc.com/sc/article/MzExMjc4NDIz.

12 胡广欣.“时势造英雄”,香港电影抓住机遇再出发.(2022-07-07)[2024-04-25].http://www.xinhuanet.com/ent/20220707/43a7b224b95a402e9c0349e9f4649b5e/c.html.

13 猫眼专业版.影片总票房排行榜.(2024-03-31)[2024-04-25].https://piaofang.Maoyan.com/rankings/year.

14 黄茜恬.“视野有多大,格局就有多大”:香港电影的融合之路.(2022-06-11)[2024-04-25].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530406.

15 朗天.香港有我——主体性与香港电影.香港:文化工房出版社,2013:17.

16 杨莲洁.香港导演北上十几年,还是靠警匪片接上了地气.(2017-03-28)

[2024-04-25].media.people.com.cn/n1/2017/0328/c40606-29173003.html.

17 崔可君.“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2022-06-19)[2024-04-25].https://new.Qq.com/rain/a/20220619A03O6F00.

18 香港影业协会.2023圣诞档期电影票房走势.(2023-12-27)[2024-04-20].http://mpia.org.hk/upload/file/00308.

19[美]大卫·波德维尔.娱乐的艺术——香港电影的秘密.何慧玲,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35.

20[美]大卫·波德维尔.娱乐的艺术——香港电影的秘密.何慧玲,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24.

21 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2024-02-01)[2024-04-25].https://www.gov.cn/

yaowen/liebiao/202402/content_6929446.htm.

22 邹广文,华思衡.论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求是学刊,2022(3):18-24.

23 国家电影局.“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2021-11-09)[2024-04-25].https://www.cfa.org.cn/cfa/ljwm/dt/2021111201533182723/index.html.

24 肖扬.中国剧情片正在迎来崛起的机遇.(2023-09-15)[2024-04-25].https://wap.ynet.com/html/2023-09/15/content_429007.htm

25 何思颖.剑啸江湖——徐克与香港电影.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2:165.

26 YingchiChu.Hong Kong Cinema:Coloniser, Motherland and Self.NewYork:Routledge Curzon,2003:89.

27 安宕宕等.别来无恙:香港电影1997—2017.北京:东方出版社,2017:84.

28 黄茜恬.“视野有多大,格局就有多大”:香港电影的融合之路.(2022-06-11)[2024-04-25].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530406.


相关文章    更多>>

推荐文章